糧安收儲天下穩 流通改革譜新篇
——“十四五”時期我國改革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
- 發布時間:2025-10-15 14:58:38
- 來源:中宏網
中宏網北京10月15日電(記者 韓鵬飛)秋糧收購現場的紅外測溫儀快速閃過糧車,數字化糧庫的屏幕上實時更新著儲備動態,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優質米面油……“十四五”規劃收官之際,在關乎老百姓“飯碗”的糧食流通鏈條上,處處可見改革催生的新活力。10月14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、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局長劉煥鑫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,“十四五”時期,全國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,2024年首次邁上1.4萬億斤新臺階,人均糧食占有量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25公斤,達到500公斤;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過7.3億噸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5800萬噸。這場以“保安全、提效率、強治理”為核心的糧食流通改革,正為大國糧食安全筑牢堅實根基。
從“顆粒歸倉”到“供需適配”的保障升級
“以前賣糧要提前去排隊。現在點開微信小程序,預約好時間,到點兒就卸糧。賣完糧后24小時內,手機就能收到糧款到賬信息。”這是今年夏糧收購期間不少主產區農民的賣糧新體驗,也道出了“十四五”時期我國糧食收購的民生溫度。這五年,我國糧食收購體系實現從“有沒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質變,年均收購量穩定在4億噸以上,市場化收購占比超90%,形成“市場主導、政策托底”的良性格局。
目前,我國秋糧正陸續收獲上市,在糧食主產區,“智慧收購”成為新標配。河南滑縣的糧食收購點里,智能扦樣機插入糧堆3秒即可完成水分、雜質檢測,數據同步上傳至省級監管平臺;湖南早稻主產區設立“田間收購點”,配備移動烘干設備,解決農民“曬糧難”。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緊緊圍繞“有人收糧、有錢收糧、有倉收糧、有車運糧”,強化人員、倉容、資金、運力等要素保障,深化產銷合作,加強農企對接,多措并舉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入市,活躍市場購銷。
市場平穩運行的背后,是庫存“壓艙石”的堅實支撐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中央儲備糧規模結構持續優化,地方儲備糧足額落實,各級政府調控資源更加充裕。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,在政府儲備糧食倉儲管理、糧食庫存檢查、糧食企業信用監管等方面,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規定,管理措施不斷完善,長效機制逐步形成。糧食儲備企業改革不斷深化,企業定位更加清晰,責任進一步壓實,內控治理得到強化,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持續提升。
供給側的提質升級更具深意。高標準糧倉倉容逐年增加,具備低溫和準低溫儲藏能力的倉容達到2.2億噸,比“十三五”期末增加7000萬噸。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關鍵節點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,糧食流通效率不斷提升。從產業發展看,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,產業強、供給優,2024年全國糧食企業工業總產值超過4萬億元。以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和區域性糧食經貿洽談活動為載體,糧食產銷銜接更加順暢。
從“倉儲分散”到“樞紐聯動”的效率提升
在中儲糧長沙直屬庫,一棟棟倉房整齊排列,保管員通過手機APP即可調控通風設備,調節倉內的溫度、濕度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加大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力度,加快綠色儲糧技術推廣應用,持續提升科學儲糧水平和糧食品質保障能力。全國1200多家糧食倉儲企業積極參與實施高標準糧倉建設、老舊倉房升級改造,倉房隔熱、氣密等關鍵性能明顯提升,綠色儲糧條件不斷改善。這種“科技糧倉”在全國已遍地開花——五年來,全國標準倉房完好倉容新增5800萬噸,總量突破7.3億噸。
糧食物流“大動脈”加速貫通。“北糧南運”通道上,2024年,錦州港糧食吞吐量完成年度計劃的125.7%,吞吐量繼2017年后再次突破1100萬噸;河南周口港建成全國最大的內河糧食中轉樞紐,通過“鐵水聯運”將小麥從河南直送長三角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關鍵節點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,糧食流通效率不斷提升。
應急保障體系的“硬實力”在實戰中凸顯。從應急保障方面看,我國由糧食應急儲運、加工企業和應急配送中心、供應網點構成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,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、經受住了現實考驗。糧食流通領域節約減損取得了顯著成效,近三年在糧食儲存、加工、運輸環節,糧食年均損失量約占當年糧食產量的2%。
技術創新為設施升級注入動能。在山東德州,“數字糧庫”系統實現儲備糧“來源可溯、去向可追、狀態可控”;湖北重點推廣的定向控溫儲糧、光伏離網供電、多殺霉素綠色防治等12項綠色儲糧技術,讓全省地方國有糧庫儲糧綜合損耗率低至0.13%;無人機巡查、智能蟲情監測等技術在倉儲環節已經得到大規模應用,讓“大國糧倉”裝上“智慧大腦”。
從“經驗管控”到“法治智治”的機制創新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,標志著我國糧食管理邁入“依法治糧”新階段。這部糧食領域首部基礎性法律,將耕地保護、儲備監管、應急保障等納入法治框架,配套修訂的《糧食流通管理條例》進一步細化收購、儲存、加工等環節責任,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的指導和推動下,各地進一步健全完善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,推動我國在糧食收儲、流通領域形成了“一部法律+一部條例+一批制度”的完整體系。
監管模式的創新更具顛覆性。以前檢查靠人跑,一年頂多查兩次;現在鼠標一點,就能看到每倉糧食的溫度、濕度變化。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監管平臺上,能夠遠程對糧食從收購入庫、儲存到銷售出庫等全過程實時動態監管。所有政策性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都是通過信息化系統開展,業務數據和所有倉房的視頻監控都實時上傳。通過“人防+技防”結合,一旦出現相關情況,信息系統自動發出預警,執法督查人員跟進處理,大數據監管效能逐步顯現。
在國際舞臺上,中國糧食流通改革的經驗正惠及世界。在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下,我國已向30多個國家實施了50多個糧食援助項目。正如劉煥鑫所言,經過不懈努力,中國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資源,養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。與此同時,不斷深化糧農領域國際合作,在促進世界糧食事業發展、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從田間的智慧收購到云端的數字監管,從建設高標準糧倉到法治體系的完善,“十四五”時期流通改革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。站在“十五五”的新起點,隨著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體系不斷完善,更高層次、更高質量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正在形成。當每一粒糧食都能順暢流轉、每一座糧倉都能精準管控,中國的糧食安全必將擁有更堅實的支撐,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。